今年3月以来 西安平均气温为1961年以来同期“最热”
今年3月以来 西安平均气温为1961年以来同期“最热”
今年3月以来 西安平均气温为1961年以来同期“最热”
走近(zǒujìn)瓦窑堡:转折关头,谁主沉浮
■解放军报记者(jìzhě) 赵倩
瓦窑堡革命旧址。常浩浩(hàohào) 摄
视频:《用云端视角打开黄土地上的昨天、今天和明天(míngtiān)》
古籍载:“瓦窑堡(bǎo),在安定东三十里。元初建,因山为堡”。
瓦窑堡,见证(jiànzhèng)着一段“很短的历史”——从1935年11月(yuè)7日至(rìzhì)1936年6月21日,短短7个多月,这里曾是中共中央机关所在地。
这,又是一段“很长的(de)历史”——不到8个月的时间里,党中央在这里开展了一系列重要的革命活动。会期(huìqī)9天的瓦窑堡会议上,党确立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kàngrìmínzútǒngyīzhànxiàn)的策略方针,为实现土地革命(tǔdìgémìng)到抗日战争的伟大转折奠定了牢固基础。
数百年来不曾闻达于四方的(de)瓦窑堡(wǎyáobǔ),在80多年前,成为中国命运脉搏的扣弦之地。在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中国共产党人(rén)率先擎起抗战大旗。
抵御外侮,浴血奋战。从(cóng)瓦窑堡出发,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红色铁流以决胜千里的气魄走向抗日战场(zhànchǎng),取得伟大胜利。
转折关头,谁主沉浮?草木蔓发(mànfā)时节,记者来到了瓦窑堡这座红色之城,探寻中国共产党如何在此汇聚起我们这个民族、这支军队的磅礴(pángbó)伟力(wěilì)。
党看到了什么(shénme),我们这个民族、这支军队就看到了什么
暮色苍茫中,亮起灯火的(de)窑洞,仿佛巨人睁开了眼睛。
“瓦窑堡(wǎyáobǔ)革命旧址”的(de)那一排窑洞前,毛泽东同志铜像巍然矗立,眺望远方。
站在铜像前仰望,记者不禁想,那时中国共产党人眼中的(de)远方,是(shì)一番怎样的景象?
“起来!不愿做奴隶的(de)人们……”1935年,电影《风云儿女(érnǚ)》的主题歌《义勇军进行曲》,传唱大江南北。日本侵略者越过长城南下(nánxià),制造(zhìzào)华北事变企图进一步吞并中国(zhōngguó),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反抗?投降?还是游移于两者之间?面临亡国灭种危险的每一个中国人、每一个政治派别,都在思索怎么办。
拉开历史的长镜头,瓦窑堡会议是黑白底片上不可忽视的显影。“关键时刻,中国共产党人登高望远,看到(kàndào)了(le)挽救民族的时不我待,看到了一致抗日的人民呼声(hūshēng)。”一同参观(cānguān)的子长市党史研究室主任刘海珍向记者感慨道。
党看到了什么,我们(wǒmen)这个民族、这支军队就看到了什么。
时为燕京大学教授的著名哲学家张东荪敏感地注意到了这个(zhègè)动向,率先在《自由(zìyóu)评论(pínglùn)》杂志发表文章,断言这是中国共产党政策转向的标志,热情洋溢地欢呼:“这是何等转向,这个转向是何等光明!”
正是在中国共产党倡导(chàngdǎo)建立的以国共合作(guógònghézuò)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全国人民义无反顾投身到救亡图存的洪流之中。
寻访(xúnfǎng)毛泽东旧居,书柜中的一沓报刊和信件吸引了记者的目光。
“在你们身上是寄托着(zhe)人类的光明和幸福的未来……”一封当年全国学生界写给(xiěgěi)中共中央的来信,今日读(dú)起来依旧让人热血澎湃。透过历史的云烟,记者仿佛看到了他们眼睛中闪烁的理想光芒。
一面鲜红的抗日(kàngrì)旗帜在陕北的土坡(tǔpō)上冉冉升起,高高飘扬于正在承受着苦难的中国大地。鲁迅先生激动地公开表示:“中国目前的革命的政党(zhèngdǎng)向全国人民所提出的抗日统一战线的政策,我是看见的,我是拥护(yōnghù)的,我无条件地加入这战线。”
“起来!起来!起来!我们万众一心……”激昂的(de)旋律从窑洞飘向全国,激荡起救亡图存的希望。一位学者认为,抗日战争可以较好地解释(jiěshì)中华民族认同感(rèntónggǎn)的由来,也可以很好地解释,为何在内忧外患的变革中,中国人民(rénmín)选择将命运托付给共产党。
时间大踏步(dàtàbù)向前,我们党始终在眺望远方,指引着一个民族的方向与梦想(mèngxiǎng)。
继往开来,砥砺前行。刘海(liúhǎi)珍(zhēn)清晰记得一个特殊的历史时刻——2012年,习主席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首次提出并阐释中国梦,当时的新闻画面一直刻印在刘海珍脑海(nǎohǎi)。虽然(suīrán)还不曾去过国家博物馆,刘海珍却常常在网上“云游”《复兴之路》数字博物馆。
“正是有了民族复兴(fùxīng)的伟大梦想,‘不愿做奴隶(núlì)的人们’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迈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我们这一代人要作出无愧于(wúkuìyú)历史的应有贡献。”刘海珍说。
时代的变革,以另一种方式呈现于瓦窑堡革命旧址纪念馆讲解员魏娟(wèijuān)眼前(yǎnqián)。这些年,往来参观的军人换上(huànshàng)了新的臂章、佩戴着勋表,炯炯有神的眼眸焕发着朝气蓬勃、昂扬振奋的新风貌。
魏娟告诉记者,她越来越感受到肩上沉甸甸的(de)责任:“我所看到和讲述的,不仅是馆内这400多件文物背后的昨天,更是我们这个民族、这支军队(jūnduì)继往开来的今天和明天(míngtiān)。”
在纪念馆(jìniànguǎn)的登记册上,有(yǒu)一位营长的名字。他在一次“寻根行”中来到陕北,走进了瓦窑堡。他所在(suǒzài)的陆军某旅“红一营”,前身是一支在抗战烽火中屡立奇功的英雄部队。
“中共中央在瓦窑堡会议中写下的(de)万字长文,适时提出了党的策略路线。”让这名营长记忆犹新的,是纪念馆内展示(zhǎnshì)的《中央关于目前政治形势与党的任务(rènwù)决议》,“党明确了方向和目标,我们(wǒmen)这支军队就明确了任务书和路线图。”
10年前,“红一营(hóngyīyíng)”官兵举着火红的(de)战旗,在(zài)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阅兵式上,接受了党和人民检阅。
“今天,新时代(shídài)改革强军已经进入第10个年头,我们的大考(dàkǎo)还在继续!”在崭新的历史方位和时代坐标中,“红一营”官兵正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jǐnpògǎn)阔步向前。
党(dǎng)指向哪里,人民军队就奔赴哪里
距(jù)瓦窑堡100多公里的(de)延川,红军东征革命纪念馆坐落于此。沿着展厅缓步浏览,一张作战路线图出现在记者眼前。
淡黄色的图纸上,穿过(chuānguò)九曲黄河,一个个红色箭头恰似一把把铁血利剑,倾斜着插向东岸——瓦窑堡会议后,中国人民红军(jūn)抗日先锋军在党(dǎng)的号令下挥师东征,东渡黄河打通抗日路线。
这张作战路线图,也让列兵袁博记在了心里。读大学期间的每个假期,来自陕西延安(yánān)的袁博都(dōu)会探访家乡周围的红色地标(dìbiāo),红军东征的行迹曾是他的“打卡地”。
幸运的是(shì),报名参军的袁博来到了陆军某旅“红一连”。向记者讲起英雄先辈时,他满是骄傲:“我们连队的前身(qiánshēn)是红军队伍里的工兵连,曾在东征渡河时连续(liánxù)奋战两天一夜。”
是什么(shénme)指引着这支部队一次次毅然决然地冲锋,舍生忘死地前进?最初,这个问题常常萦绕在(yíngràozài)袁博心间。
“当看到连队荣誉室里的(de)(de)另一幅行迹路线图时,我(wǒ)心里有了答案。”袁博告诉记者,那张图上,一条由南到北、从西到东的红色曲线串联起了“红一连”从江西诞生后一路走到今天的蜿蜒行迹。
两幅路线图在袁博眼前交织,生动诠释了这支队伍“从(cóng)哪里来”,又在党的(de)带领下(xià)“向哪里去”。“在党的领导和指挥下,这支队伍迎着抗日战争的炮火,闯过解放战争的硝烟,最终奔向了胜利。”袁博说,如今,他们又听(tīng)党指挥一路向东,在新驻地扎下根,并随时(suíshí)准备听从党的号令,奔赴下一个“战场”。
从纪念馆出发,汽车在一眼(yīyǎn)望不尽的(de)连绵峁梁中前行,浩浩汤汤的黄河终于出现在眼前。
指导员钞富康(fùkāng)陪同记者一同来到了渡口(dùkǒu),他所在的武警榆林(yúlín)支队清涧中队,驻地正在附近的小城。钞富康告诉记者,每年(měinián)的红色教育活动中,中队官兵都会循着红军东征的足迹前往各个渡口,触摸昔日的抗战之光。
微风轻拂河面,流淌的清波(qīngbō)将记者(jìzhě)带回了80多年前的那个深夜。潜伏多日的红军乘着羊皮筏子和简陋木船(mùchuán),在湍急的河道中躲避着漂浮的冰凌,奋力冲向对岸。
站在西侧(xīcè)与对岸的逶迤群山隔河相望,记者忽然想到,当日隐蔽渡河,将士们是如何(rúhé)凝聚成一柄锐利的刃,一鼓作气刺向敌人?
“一往无前的冲锋号,其实早在(zài)大家心中吹响了。”钞富康说(shuō),延安时期,党中央就用一部电台指挥千军万马。“嘀嘀嗒嗒”的电报声,就是毛主席和党中央的号令,全党全军同志都(dōu)无条件地执行。
“无论号角还是电波,它们都紧紧(jǐnjǐn)联系着(zhe)党和军队,蕴藏着胜利的密码——党指向哪里,人民军队就奔赴哪里!”
党的不懈(bùxiè)奋斗,正引领着这片大地走进新的春天
堡,是黄土高坡上常见的(de)地名。在贫瘠的土地上,先民筑起庇护生命和希望(xīwàng)的土墙,围起一座繁衍生息之所。
而今,掩映在黄河西岸(xīàn)、陕北群山之中的瓦窑堡,被时代赋予新(xīn)的生机和活力——
当年红军眼中的黄土沟壑已经褪去了(le)荒凉,公园绿(lǜ)地、休闲廊道遍布,“推窗见绿、出门入园”变成现实;节能型建筑(jiànzhù)、智慧停车场拔地而起,居民生活更加便捷;斑驳的煤油灯(méiyóudēng)成了博物馆的展品,一座座风力发电机将山峁上的劲风转作万家灯火……
中央红军到达瓦窑堡时,这支衣衫褴褛的(de)队伍,还(hái)不为这里的人们(rénmen)所了解。一个月后,相信“自己的队伍来了”,乡亲们为红军筹粮700石(shí)、蔬菜8万斤,缝制衣服3000套。周恩来在石碾道里抓起一把米感慨道,这小米能养活中国革命。
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fùxīng)而不懈奋斗的(de)中国共产党和(hé)人民军队,因人民的信赖和支持,在这片大地上不断走向胜利。而今,党的不懈奋斗,正引领着这片大地走进新的春天。
沐浴着暖阳,记者(jìzhě)在延安的街巷里缓步徐行。
忽然间(jiān),孩子们的欢笑声飘入耳中,前方不远处,坐落着一座(yīzuò)希望(xīwàng)小学。身穿“水兵服”的学生在校园里奔跑着、雀跃着,校服背面,一双红色的手托起了“希望”二字。
来自五湖四海的人们托举着革命老区的孩子们,这其中(qízhōng)就有海军官兵。一位学生告诉记者,今年的海军节,她和同学们应邀登上了海军舰艇,和官兵们一起升国旗(shēngguóqí):“收到我们的礼物后,海军叔叔还回赠了舰帽(jiànmào)和舰徽。我的梦想(mèngxiǎng)是成为人民海军的一员!”
黄土与蓝海,孩子们的世界因这个时代而(ér)色彩斑斓。
夜晚的(de)灯火亮了起来,记者沿着延河(yánhé)河畔继续向前。各具特色的小吃店里传来不同食材的香气。这里不仅有子长煎饼、荞麦饸饹等当地特色美食,还有经营咖啡、比萨、海鲜、火锅(huǒguō)等餐饮的店铺。借由味觉和嗅觉(xiùjué),这里的人们与遥远的四面八方产生着交集。
遥想当年,奔赴延安的(de)热血青年背着行囊、拄着(zhǔzhe)拐杖,在(zài)崎岖难行的黄土地上艰难跋涉。今天,南泥湾机场在这片土地上投入运营,跑道上起降的飞机,将天南海北的人们和这座红色之城联系在一起。
“从很早的古代起,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就劳动、生息、繁殖在这块(zhèkuài)广大的土地之上……中国是一个由多数民族结合而成的拥有广大人口的国家。”1939年,毛泽东(máozédōng)在窑洞里挥笔写下《中国革命(gémìng)和中国共产党》,深刻揭示(jiēshì)了中华民族的内在联系和整体性。
无论过去还是现在,祖国的每一步前行,都蕴含着民族的磅礴(pángbó)伟力。
无锡与延安合作建立的(de)(de)人工智能算力中心投入运营,革命老区的数字经济发展开启了新篇章;一处生态公园里,全国各地的游人(yóurén)在这里聆听国家级(guójiājí)非物质文化遗产——子长唢呐的天籁之音;来自全球苹果优生区的陕北苹果搭乘物流快车,抵达北京、上海甚至新加坡、越南(yuènán)……
举目四望,记者眼前已不仅仅是一片历史底蕴深厚的故地(gùdì),而是中国式现代化(xiàndàihuà)大棋局上的一个(yígè)生机勃勃的节点。今天,祖国的任何一个地方都与外界产生着愈发紧密的关联(guānlián),每一个地区的发展都离不开团结奋斗的力量。
“瓦窑堡会议旧址(jiùzhǐ)”墙外的那个石碾子还在,碾盘上(shàng)被碾压过的时光,如同金子一般地闪耀着历史的光点。每当处在国家和(hé)民族的重大关头,每当处在建设和发展(fāzhǎn)的关键时期,我们党总能与时俱进地提出科学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凝聚起攻坚克难的磅礴力量。
回望历史、面向未来,新的(de)(de)波澜壮阔的伟大征程正在我们面前展开。“善于用党的奋斗目标鼓舞人、激励人、感召人”,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积极因素,团结(tuánjié)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心往一处想、劲往(jìnwǎng)一处使,我们一定能够立于不败之地,中华民族复兴的伟业一定能够实现。


走近(zǒujìn)瓦窑堡:转折关头,谁主沉浮
■解放军报记者(jìzhě) 赵倩

瓦窑堡革命旧址。常浩浩(hàohào) 摄
视频:《用云端视角打开黄土地上的昨天、今天和明天(míngtiān)》
古籍载:“瓦窑堡(bǎo),在安定东三十里。元初建,因山为堡”。
瓦窑堡,见证(jiànzhèng)着一段“很短的历史”——从1935年11月(yuè)7日至(rìzhì)1936年6月21日,短短7个多月,这里曾是中共中央机关所在地。
这,又是一段“很长的(de)历史”——不到8个月的时间里,党中央在这里开展了一系列重要的革命活动。会期(huìqī)9天的瓦窑堡会议上,党确立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kàngrìmínzútǒngyīzhànxiàn)的策略方针,为实现土地革命(tǔdìgémìng)到抗日战争的伟大转折奠定了牢固基础。
数百年来不曾闻达于四方的(de)瓦窑堡(wǎyáobǔ),在80多年前,成为中国命运脉搏的扣弦之地。在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中国共产党人(rén)率先擎起抗战大旗。
抵御外侮,浴血奋战。从(cóng)瓦窑堡出发,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红色铁流以决胜千里的气魄走向抗日战场(zhànchǎng),取得伟大胜利。
转折关头,谁主沉浮?草木蔓发(mànfā)时节,记者来到了瓦窑堡这座红色之城,探寻中国共产党如何在此汇聚起我们这个民族、这支军队的磅礴(pángbó)伟力(wěilì)。
党看到了什么(shénme),我们这个民族、这支军队就看到了什么
暮色苍茫中,亮起灯火的(de)窑洞,仿佛巨人睁开了眼睛。
“瓦窑堡(wǎyáobǔ)革命旧址”的(de)那一排窑洞前,毛泽东同志铜像巍然矗立,眺望远方。
站在铜像前仰望,记者不禁想,那时中国共产党人眼中的(de)远方,是(shì)一番怎样的景象?
“起来!不愿做奴隶的(de)人们……”1935年,电影《风云儿女(érnǚ)》的主题歌《义勇军进行曲》,传唱大江南北。日本侵略者越过长城南下(nánxià),制造(zhìzào)华北事变企图进一步吞并中国(zhōngguó),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反抗?投降?还是游移于两者之间?面临亡国灭种危险的每一个中国人、每一个政治派别,都在思索怎么办。
拉开历史的长镜头,瓦窑堡会议是黑白底片上不可忽视的显影。“关键时刻,中国共产党人登高望远,看到(kàndào)了(le)挽救民族的时不我待,看到了一致抗日的人民呼声(hūshēng)。”一同参观(cānguān)的子长市党史研究室主任刘海珍向记者感慨道。
党看到了什么,我们(wǒmen)这个民族、这支军队就看到了什么。
时为燕京大学教授的著名哲学家张东荪敏感地注意到了这个(zhègè)动向,率先在《自由(zìyóu)评论(pínglùn)》杂志发表文章,断言这是中国共产党政策转向的标志,热情洋溢地欢呼:“这是何等转向,这个转向是何等光明!”
正是在中国共产党倡导(chàngdǎo)建立的以国共合作(guógònghézuò)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全国人民义无反顾投身到救亡图存的洪流之中。
寻访(xúnfǎng)毛泽东旧居,书柜中的一沓报刊和信件吸引了记者的目光。
“在你们身上是寄托着(zhe)人类的光明和幸福的未来……”一封当年全国学生界写给(xiěgěi)中共中央的来信,今日读(dú)起来依旧让人热血澎湃。透过历史的云烟,记者仿佛看到了他们眼睛中闪烁的理想光芒。
一面鲜红的抗日(kàngrì)旗帜在陕北的土坡(tǔpō)上冉冉升起,高高飘扬于正在承受着苦难的中国大地。鲁迅先生激动地公开表示:“中国目前的革命的政党(zhèngdǎng)向全国人民所提出的抗日统一战线的政策,我是看见的,我是拥护(yōnghù)的,我无条件地加入这战线。”
“起来!起来!起来!我们万众一心……”激昂的(de)旋律从窑洞飘向全国,激荡起救亡图存的希望。一位学者认为,抗日战争可以较好地解释(jiěshì)中华民族认同感(rèntónggǎn)的由来,也可以很好地解释,为何在内忧外患的变革中,中国人民(rénmín)选择将命运托付给共产党。
时间大踏步(dàtàbù)向前,我们党始终在眺望远方,指引着一个民族的方向与梦想(mèngxiǎng)。
继往开来,砥砺前行。刘海(liúhǎi)珍(zhēn)清晰记得一个特殊的历史时刻——2012年,习主席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首次提出并阐释中国梦,当时的新闻画面一直刻印在刘海珍脑海(nǎohǎi)。虽然(suīrán)还不曾去过国家博物馆,刘海珍却常常在网上“云游”《复兴之路》数字博物馆。
“正是有了民族复兴(fùxīng)的伟大梦想,‘不愿做奴隶(núlì)的人们’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迈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我们这一代人要作出无愧于(wúkuìyú)历史的应有贡献。”刘海珍说。
时代的变革,以另一种方式呈现于瓦窑堡革命旧址纪念馆讲解员魏娟(wèijuān)眼前(yǎnqián)。这些年,往来参观的军人换上(huànshàng)了新的臂章、佩戴着勋表,炯炯有神的眼眸焕发着朝气蓬勃、昂扬振奋的新风貌。
魏娟告诉记者,她越来越感受到肩上沉甸甸的(de)责任:“我所看到和讲述的,不仅是馆内这400多件文物背后的昨天,更是我们这个民族、这支军队(jūnduì)继往开来的今天和明天(míngtiān)。”
在纪念馆(jìniànguǎn)的登记册上,有(yǒu)一位营长的名字。他在一次“寻根行”中来到陕北,走进了瓦窑堡。他所在(suǒzài)的陆军某旅“红一营”,前身是一支在抗战烽火中屡立奇功的英雄部队。
“中共中央在瓦窑堡会议中写下的(de)万字长文,适时提出了党的策略路线。”让这名营长记忆犹新的,是纪念馆内展示(zhǎnshì)的《中央关于目前政治形势与党的任务(rènwù)决议》,“党明确了方向和目标,我们(wǒmen)这支军队就明确了任务书和路线图。”
10年前,“红一营(hóngyīyíng)”官兵举着火红的(de)战旗,在(zài)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阅兵式上,接受了党和人民检阅。
“今天,新时代(shídài)改革强军已经进入第10个年头,我们的大考(dàkǎo)还在继续!”在崭新的历史方位和时代坐标中,“红一营”官兵正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jǐnpògǎn)阔步向前。
党(dǎng)指向哪里,人民军队就奔赴哪里
距(jù)瓦窑堡100多公里的(de)延川,红军东征革命纪念馆坐落于此。沿着展厅缓步浏览,一张作战路线图出现在记者眼前。
淡黄色的图纸上,穿过(chuānguò)九曲黄河,一个个红色箭头恰似一把把铁血利剑,倾斜着插向东岸——瓦窑堡会议后,中国人民红军(jūn)抗日先锋军在党(dǎng)的号令下挥师东征,东渡黄河打通抗日路线。
这张作战路线图,也让列兵袁博记在了心里。读大学期间的每个假期,来自陕西延安(yánān)的袁博都(dōu)会探访家乡周围的红色地标(dìbiāo),红军东征的行迹曾是他的“打卡地”。
幸运的是(shì),报名参军的袁博来到了陆军某旅“红一连”。向记者讲起英雄先辈时,他满是骄傲:“我们连队的前身(qiánshēn)是红军队伍里的工兵连,曾在东征渡河时连续(liánxù)奋战两天一夜。”
是什么(shénme)指引着这支部队一次次毅然决然地冲锋,舍生忘死地前进?最初,这个问题常常萦绕在(yíngràozài)袁博心间。
“当看到连队荣誉室里的(de)(de)另一幅行迹路线图时,我(wǒ)心里有了答案。”袁博告诉记者,那张图上,一条由南到北、从西到东的红色曲线串联起了“红一连”从江西诞生后一路走到今天的蜿蜒行迹。
两幅路线图在袁博眼前交织,生动诠释了这支队伍“从(cóng)哪里来”,又在党的(de)带领下(xià)“向哪里去”。“在党的领导和指挥下,这支队伍迎着抗日战争的炮火,闯过解放战争的硝烟,最终奔向了胜利。”袁博说,如今,他们又听(tīng)党指挥一路向东,在新驻地扎下根,并随时(suíshí)准备听从党的号令,奔赴下一个“战场”。
从纪念馆出发,汽车在一眼(yīyǎn)望不尽的(de)连绵峁梁中前行,浩浩汤汤的黄河终于出现在眼前。
指导员钞富康(fùkāng)陪同记者一同来到了渡口(dùkǒu),他所在的武警榆林(yúlín)支队清涧中队,驻地正在附近的小城。钞富康告诉记者,每年(měinián)的红色教育活动中,中队官兵都会循着红军东征的足迹前往各个渡口,触摸昔日的抗战之光。
微风轻拂河面,流淌的清波(qīngbō)将记者(jìzhě)带回了80多年前的那个深夜。潜伏多日的红军乘着羊皮筏子和简陋木船(mùchuán),在湍急的河道中躲避着漂浮的冰凌,奋力冲向对岸。
站在西侧(xīcè)与对岸的逶迤群山隔河相望,记者忽然想到,当日隐蔽渡河,将士们是如何(rúhé)凝聚成一柄锐利的刃,一鼓作气刺向敌人?
“一往无前的冲锋号,其实早在(zài)大家心中吹响了。”钞富康说(shuō),延安时期,党中央就用一部电台指挥千军万马。“嘀嘀嗒嗒”的电报声,就是毛主席和党中央的号令,全党全军同志都(dōu)无条件地执行。
“无论号角还是电波,它们都紧紧(jǐnjǐn)联系着(zhe)党和军队,蕴藏着胜利的密码——党指向哪里,人民军队就奔赴哪里!”
党的不懈(bùxiè)奋斗,正引领着这片大地走进新的春天
堡,是黄土高坡上常见的(de)地名。在贫瘠的土地上,先民筑起庇护生命和希望(xīwàng)的土墙,围起一座繁衍生息之所。
而今,掩映在黄河西岸(xīàn)、陕北群山之中的瓦窑堡,被时代赋予新(xīn)的生机和活力——
当年红军眼中的黄土沟壑已经褪去了(le)荒凉,公园绿(lǜ)地、休闲廊道遍布,“推窗见绿、出门入园”变成现实;节能型建筑(jiànzhù)、智慧停车场拔地而起,居民生活更加便捷;斑驳的煤油灯(méiyóudēng)成了博物馆的展品,一座座风力发电机将山峁上的劲风转作万家灯火……
中央红军到达瓦窑堡时,这支衣衫褴褛的(de)队伍,还(hái)不为这里的人们(rénmen)所了解。一个月后,相信“自己的队伍来了”,乡亲们为红军筹粮700石(shí)、蔬菜8万斤,缝制衣服3000套。周恩来在石碾道里抓起一把米感慨道,这小米能养活中国革命。
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fùxīng)而不懈奋斗的(de)中国共产党和(hé)人民军队,因人民的信赖和支持,在这片大地上不断走向胜利。而今,党的不懈奋斗,正引领着这片大地走进新的春天。
沐浴着暖阳,记者(jìzhě)在延安的街巷里缓步徐行。
忽然间(jiān),孩子们的欢笑声飘入耳中,前方不远处,坐落着一座(yīzuò)希望(xīwàng)小学。身穿“水兵服”的学生在校园里奔跑着、雀跃着,校服背面,一双红色的手托起了“希望”二字。
来自五湖四海的人们托举着革命老区的孩子们,这其中(qízhōng)就有海军官兵。一位学生告诉记者,今年的海军节,她和同学们应邀登上了海军舰艇,和官兵们一起升国旗(shēngguóqí):“收到我们的礼物后,海军叔叔还回赠了舰帽(jiànmào)和舰徽。我的梦想(mèngxiǎng)是成为人民海军的一员!”
黄土与蓝海,孩子们的世界因这个时代而(ér)色彩斑斓。
夜晚的(de)灯火亮了起来,记者沿着延河(yánhé)河畔继续向前。各具特色的小吃店里传来不同食材的香气。这里不仅有子长煎饼、荞麦饸饹等当地特色美食,还有经营咖啡、比萨、海鲜、火锅(huǒguō)等餐饮的店铺。借由味觉和嗅觉(xiùjué),这里的人们与遥远的四面八方产生着交集。
遥想当年,奔赴延安的(de)热血青年背着行囊、拄着(zhǔzhe)拐杖,在(zài)崎岖难行的黄土地上艰难跋涉。今天,南泥湾机场在这片土地上投入运营,跑道上起降的飞机,将天南海北的人们和这座红色之城联系在一起。
“从很早的古代起,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就劳动、生息、繁殖在这块(zhèkuài)广大的土地之上……中国是一个由多数民族结合而成的拥有广大人口的国家。”1939年,毛泽东(máozédōng)在窑洞里挥笔写下《中国革命(gémìng)和中国共产党》,深刻揭示(jiēshì)了中华民族的内在联系和整体性。
无论过去还是现在,祖国的每一步前行,都蕴含着民族的磅礴(pángbó)伟力。
无锡与延安合作建立的(de)(de)人工智能算力中心投入运营,革命老区的数字经济发展开启了新篇章;一处生态公园里,全国各地的游人(yóurén)在这里聆听国家级(guójiājí)非物质文化遗产——子长唢呐的天籁之音;来自全球苹果优生区的陕北苹果搭乘物流快车,抵达北京、上海甚至新加坡、越南(yuènán)……
举目四望,记者眼前已不仅仅是一片历史底蕴深厚的故地(gùdì),而是中国式现代化(xiàndàihuà)大棋局上的一个(yígè)生机勃勃的节点。今天,祖国的任何一个地方都与外界产生着愈发紧密的关联(guānlián),每一个地区的发展都离不开团结奋斗的力量。
“瓦窑堡会议旧址(jiùzhǐ)”墙外的那个石碾子还在,碾盘上(shàng)被碾压过的时光,如同金子一般地闪耀着历史的光点。每当处在国家和(hé)民族的重大关头,每当处在建设和发展(fāzhǎn)的关键时期,我们党总能与时俱进地提出科学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凝聚起攻坚克难的磅礴力量。
回望历史、面向未来,新的(de)(de)波澜壮阔的伟大征程正在我们面前展开。“善于用党的奋斗目标鼓舞人、激励人、感召人”,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积极因素,团结(tuánjié)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心往一处想、劲往(jìnwǎng)一处使,我们一定能够立于不败之地,中华民族复兴的伟业一定能够实现。

相关推荐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快抢沙发吧~
你 发表评论:
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