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矿坑的绿色“变形记”
百年矿坑的绿色“变形记”
百年矿坑的绿色“变形记”
这是一张卫星影像拼版图片。上图(shàngtú)为2020年4月12日(rì)拍摄的抚顺西露天矿;下图为2025年6月4日拍摄的抚顺西露天矿。新华社(xīnhuáshè)发(长光卫星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供图)
新华社沈阳6月6日电 题(tí):百年矿坑的绿色“变形记”
鲜花点点、绿树摇曳……蓝天白云映衬下(xià),站在观景台向下看去,东西长6.6公里(gōnglǐ),南北宽2.2公里,垂直深度为420米的抚顺西露天矿矿坑,正逐渐(zhújiàn)被大片的植被和花海覆盖(fùgài),如同“绿毯”一般铺展开来。
抚顺曾(céng)被誉为“中国煤都”,抚顺煤田煤炭总产量曾一度占全国(quánguó)的1/11。“大鹏扶摇上青天,只瞰煤海半个边(biān)”,这句诗成为当年抚顺煤田的生动写照。抚顺西露天矿位于抚顺市区西南部,浑河南岸,千(qiān)台山北麓,开采于1901年,已有124年历史。
然而,长期的开采也为这个城市留下了一个坑口面积超过10平方公里的巨大(jùdà)矿坑(kuàngkēng),带来(dàilái)了土地荒芜、山体裸露、生态失衡等一系列环境问题。2019年6月(yuè),抚顺西露天矿正式退煤闭(méibì)坑,由采转治。如何对遗留的巨大“矿坑”进行修复,成为摆在抚矿人面前的一道难题。
乘车(chéngchē)沿着坑下道路盘旋而下,便(biàn)来到矿坑的生态修复区。记者看到,作业机车往来行驶,推土机(tuītǔjī)、电镐、铲车正紧张工作。在茂密的树丛(shùcóng)里,戴着帽子的工人穿梭其中,一边清理树丛中的枯叶,一边修整植物。
矿坑(kuàngkēng)治理是世界性难题,没有成熟的经验可以复制。辽宁西露天生态环境公司党委副书记张震宇说:“我们(wǒmen)把安全摆在矿坑综合治理(zōnghézhìlǐ)的核心地位。因地制宜优化治理工艺,实施回填压脚、削坡减重、疏干排水、生态修复等工程,有序推进矿山治理工作(gōngzuò)。”
在(zài)矿坑施工现场的(de)中心作业区,一条铁路线路格外醒目。经由这条铁路,将由抚顺东露天矿生产出的渣土及富含营养物质的种植用土,依次补充到西露天矿矿坑内,并通过相应的物理(wùlǐ)或化学措施对土壤(tǔrǎng)进行育肥。“这不仅解决了矿坑内土壤贫瘠、苗木成活率低的问题,更合理消纳(xiāonà)了生产废弃渣土,实现了资源的合理化运用。”张震宇说。
渐渐地,昔日寸草不生的露天矿坑(kēng)周围,数万棵刺槐、皂角、水曲柳(shuǐqūliǔ)等植被随山就势(jiùshì)扎下了根。辽宁西露天生态环境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肖平说,自工程实施(shíshī)以来,西露天矿及周边地区环境得到有效恢复,土壤环境质量全面提升,植被覆盖度(fùgàidù)显著增加,目前已累计栽植苗木407万株(wànzhū),完成复绿面积12240亩,占矿坑总面积的70%以上。
矿山披绿,综合治理后的西露天矿也成为城市新景观(xīnjǐngguān)。西露天矿旁,占地3万平方米的抚顺煤矿博物馆,3层展厅生动再现了抚顺煤矿百年发展历程。走出博物馆,步入(bùrù)东侧的观景台,放眼望去,一排排树木郁郁葱葱,点上成景、线上成林(chénglín)、面上成荫(chéngyīn)的“煤海绿洲(lǜzhōu)”正焕发勃勃生机。
“天蓝了,鸟多了。”抚顺市民朱成浩家就住(zhù)在矿区(kuàngqū)附近,“以前矿区周围晴天一身土(tǔ)、雨天一身泥,现在绿树成荫、鸟语花香,我经常来这里散步。”
据肖平介绍,未来辽宁西露天生态环境公司将按照“生态恢复(huīfù)、绿色矿山、景观提升、文化弘扬、产业(chǎnyè)导入”的治理模式,逐步打造绿色赋能、生态涵养、红色文旅、文化创意、休闲娱乐为一体的低(dī)碳绿色转型(zhuǎnxíng)示范区,让抚顺市民享受更多生态红利。
(新华社记者 洪可润(hóngkěrùn)、杨青)


相关推荐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快抢沙发吧~
你 发表评论:
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