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北京高考落幕 考生走出考点收获亲友团花式祝福
2025年北京高考落幕 考生走出考点收获亲友团花式祝福
2025年北京高考落幕 考生走出考点收获亲友团花式祝福工人日报—中工网记者 乔然 史宏宇 张冠一(zhāngguānyī)
早上5点,罗华(luóhuá)(luóhuá)在(zài)8平方米大的房间里醒来。5点40分前,他要赶到(gǎndào)距离住处约2公里的“马驹桥零工市场”。经过登记、拍照,6点一过,提前等候的接驳车会载着罗华和另外十来个人去附近的仓库,开始一天的物流分拣工作。正值(zhèngzhí)今年“618”电商大促期间,最近各个物流仓库都缺人。
马驹桥(mǎjūqiáo)(qiáo)镇地处北京东南六环边,因紧邻凉水河上的马驹桥而得名(démíng)。桥的北边,是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许多大型企业在那里开工建厂;桥的南边,就是名头响亮的马驹桥商业街。
因为地理位置优越,多年来,马驹桥(mǎjūqiáo)商业街上聚集(jùjí)了大量“趴活”的务工人员。去年5月,北京市(běijīngshì)人力资源和(hé)社会保障局印发《北京市零工市场规范化建设实施方案》,随后不久,马驹桥镇政府在距离商业街大约1.5公里的地方筹建了“马驹桥零工市场”,北京最大的零工市场终于(zhōngyú)有了正式的名字。
现在(zài)的马驹桥(mǎjūqiáo),“新市场”和“旧市场”同时运营着。对数量众多的靠“日结”工作为生的人来说,在那里,适应(shìyìng)这样的变化并不难,难的是要在日复一日的“上工”和“下工”间记得(jìde)自己最初为什么而来,又想要去哪里。
在去年新建成(jiànchéng)的马驹桥零工市场,一位务工人员正在浏览招聘信息。工人日报(gōngrénrìbào)—中工网记者 乔然 摄
“20元一天(yītiān)的床铺住不住?”
小林第一次见到罗华,就是(jiùshì)在去“上工”的面包车里。
那是2024年6月,趁着暑假和之后大半年的(de)实习期,在河北保定一家职业技术学校上学(shàngxué)的小林想打工赚学费,再(zài)攒钱给(gěi)自己买一台照相机。均价6元管饱的盒饭、40元一天的床位、200元一天的工资,和许多初到北京的务工者一样,“高性价比”的马驹桥成(chéng)了小林的首选。
与(yǔ)小林多少有些“体验生活”的目的不同,30岁(suì)那年到马驹桥(mǎjūqiáo)时,罗华单纯就是为了谋生,这也是那里来自天南地北的人最大的共同点:赚钱。
罗华还能回忆起(huíyìqǐ)自己对(duì)马驹桥最初的(de)感受:既热闹又忙乱。以漷马路旧线与兴华中街交汇处的金马商场(shāngchǎng)为(wèi)中心,挂着“人力资源”相关招牌的门面一间连着一间。中介(zhōngjiè)招工的喊声此起彼伏,从电线杆到路边的墙上再到小摊小贩的车上都可能贴着招工广告。当然,主角永远是来来往往的务工人员。在“应聘”间隙(jiànxì),大家会相互攀谈,讨论哪种工作辛苦,哪种工作工资给得多。有人兴奋地分享一天赚五六百元的“事迹”,也有人说自己已经接连好几天睡在马路边上。
就在罗华有些不知所措时,有人靠近(kàojìn)跟他搭话,“20元一天的床铺住不住(búzhù)?”后来他知道,是背上的双肩包透露了自己(zìjǐ)的情况。在马驹桥,双肩包或者(huòzhě)行李箱通常会在两个场景中出现:一个人初来时和离开时。
小林也是背着双肩包去的(de)。那时候还没有“新市场”,没用多长时间,小林就搞明白了马驹桥“马路市场”的运转模式。早上(zǎoshàng)5点起,陆续有中介在街边喊需求、报价格,等活的人要是有意向,上前聊上两三句(liǎngsānjù),觉得合适就上车。如果出现了“活少钱多”的工作,抢(qiǎng)着报名的人会把中介团团围住。年轻,看着能干、老实……按照类似的原则,中介会在最短的时间里(lǐ)选好人(hǎorén),然后人群就快速散开,流向下一个可能的机会(jīhuì)。
过了(le)上午9点,商业街逐渐(zhújiàn)安静。没有找到合适工作的(de)人大多会回自己租住的旅店接着睡觉,然后在晚上7点到9点间再次聚集——那会儿是夜班的招工高峰。
小林(xiǎolín)在学校学的是烹饪专业,出发前他的计划是最好能干与专业相关的活儿,不过马驹桥从来不是一个能让人轻易按计划行事的地方(dìfāng)。
“火锅店洗碗工,每(měi)小时20元,每天10~12小时,年龄(niánlíng)18~55岁,压三付(yāsānfù)一”“保洁零工(línggōng),8小时150元,干完即结,年龄20~65岁,男女不限(xiàn)”“汽配厂辅助生产,12小时242元,18~45岁,仅限男生,管两餐(liǎngcān)”……第一天到商业街找工作,小林(xiǎolín)听来听去、看来看去,只有一个配菜员的岗位勉强算是与自己的专业有点关系,还是按月结工资——小林知道,自己手里的余钱撑不到一个月后。
最终,小林在马驹桥的第一份工作(gōngzuò)是到附近物流仓库做货物分拣(fēnjiǎn)员,220元干10个(gè)小时。用中介王佳杰的话来说:“这个活相对轻松,早八到晚八,中间休息两小时,还管一顿午饭。”
钻进面包车,小林看到已有四五个(sìwǔgè)人坐在长板凳上等待,因为互不相识,大家都各自沉默着(zhe),这其中就有正闭目养神的罗华。
行驶了大约半个(gè)小时后,载着小林和他11个临时工友的面包车到达(dàodá)了目的地。下车(xiàchē)后,小林一边伸胳膊伸腿活动身体,一边观察着周围的环境。他发现自己身处一个巨大的仓储物流园(wùliúyuán)内,放眼望去,园区里满是同样颜色、同样风格的储存仓库。
马驹桥物流(wùliú)基地是北京六大物流节点之一,每年有超过(chāoguò)800万吨货物在这里(zhèlǐ)仓储、中转,再发往全国各地。为了保证持续、高效运转,物流基地需要大量的劳动力。这一天,小林便是其中一位。
“大家横向站好!”与仓库(cāngkù)内的(de)一位管理人员短暂(duǎnzàn)交接后(hòu),王佳杰拿起一个扩音喇叭喊道,“每个人先用手机到我这里扫描二维码,输入个人信息签到(qiāndào)、登记”。小林签到成功后,王佳杰将一张圆形贴纸贴在了他的左胸位置,并叮嘱说下班前不要撕掉,“吃午饭、返程登车都以此为凭证”。
等回到队伍中,小林才看清贴纸(tiēzhǐ)上印着的三个字:临时工。
“这个活很(hěn)好(hǎo)上手。”站在小林旁边的罗华看出他是个新人,主动给他介绍起了“经验”,“比做地铁安检员赚得多,比包装月饼轻松(qīngsōng),比在制造业流水线上辅助生产自由”。
虽然有罗华“带路”,但进入仓库后,眼前的景象还是让小林感到很(hěn)新奇:以堆放的海量货物为背景,近百位分拣(fēnjiǎn)员穿梭其间,手上不停,脚下也不停。诺大的空间里,很少听到(tīngdào)有人说话,只是偶尔有管理人员用喇叭(lǎbā)通报剩余的待分拣货物数量。
所谓货物(huòwù)分拣,就是使用手持终端PDA扫描货物、录入信息,再将其运放到(fàngdào)对应筐位。正如(zhèngrú)罗华所说,这个工作几乎没有任何门槛,搞清流程后,“上工”第一个小时,小林就分拣了200多件货物。
除了12个日(rì)结工,在仓库里忙碌的更多的是与物流企业签订了劳动合同的正式员工。他们中的一部分人的起点也是在马驹桥(mǎjūqiáo)。
在(zài)马驹桥,人们习惯把工作分为两类:长期(chángqī)月(yuè)结和短期日结。前者需要务工者在至少一个月时间里按时到岗,要是连续几个月表现不错就有机会长期留用。后者工资一日一付(yīfù)或三日一付,结了钱,劳动力、中介、企业间就算三清,然后找活、招人的流程又重新启动。
签订长期劳动合同,意味着能拥有稳定(wěndìng)的(de)收入和固定的休息日,有的企业还提供员工宿舍,缺点则是不如日结工自由。在马驹桥,对有的人来说,相比于有些“飘渺”的个人(gèrén)发展、未来规划(guīhuà),近在眼前的“想干就干,不想干就不干”的自由会显得更有吸引力。
不过,也有人早早就想要(xiǎngyào)比“签劳动合同”更进一步。后来小林在马驹桥认识了同龄人陈金雨。大专毕业后,赶着新能源汽车的(de)热潮,陈金雨在马驹桥找到了一份组装汽车配件的工作(gōngzuò)。虽然待遇不错,但(dàn)干的时间越长,陈金雨越觉得,随着人工智能技术发展,很多流水线上的工人已经或即将被机器取代(qǔdài),自己也不例外。
陈金雨所在车间的(de)领班曾经也是普通工人,因为(yīnwèi)连续三年在年度考核中位居(wèijū)前列,被破格提拔到了管理岗位。这样的先例成了陈金雨努力工作的最大动力,“我想让自己的价值高于机器的价值”。
2023年(nián)4月的一天,马驹桥一家劳务中介公司的工作人员在店门口休息。工人日报—中工网(zhōnggōngwǎng)记者 蔚可任 摄
“干活干到倒数,不(bù)觉得不好意思吗?”
上午10点(diǎn),小林开始感觉到腰疼(yāoténg),脚步也不像一开始那样轻盈。货物分拣,说到底是个体力活。小林虽然年轻,但第一次长时间重复屈膝、弯腰和搬运的动作,他的身体显然有些(yǒuxiē)不适应。
“你别看到什么就(jiù)扫什么。”一次经过小林身边时,罗华停下来低声说道(shuōdào),“多选卫生纸、零食和服饰,尽量避开洗衣液、牛奶(niúnǎi)和米面等重物,不就能省力了?”
小林还想问点什么,不远处仓库管理人员的喇叭声已经响起了,“别光聊天不干活,等会儿数据统计出来,分拣数量排名后三位的就安排(ānpái)去(qù)打扫卫生、处理垃圾(lājī)”。
即使是日结工,也有类似“末位淘汰”的(de)制度。物流仓库每天会产生大量垃圾(lājī),若是被“发配”做保洁工作,除了面对随时可能(kěnéng)扬起的灰尘,还要忍受空气中各类变质食品散发出的浓烈气味。
49岁的唐政是最早被“淘汰”的一个。他眼睛有些老花,看不清手持终端PDA上显示(xiǎnshì)的文字。“那屏幕比手机(shǒujī)的还要小不少。”唐政用的手机是在(zài)马驹桥夜市花300元(yuán)买(mǎi)的二手货,除了接打电话、微信聊天,以及最重要的在干活时扫码签到和收工钱,他基本不会使用其他功能。
在马驹桥众多的(de)生存法则中,与年龄相关的那一条从来没有(méiyǒu)变过。不管是什么岗位,同等条件下年轻人几乎(jīhū)总是优先。“年纪越大,可选择的空间就越小。”唐政说。
好不容易到了中午,与(yǔ)被当作午饭的(de)15个饺子一起到来的,是珍贵的休息时间。正值酷夏,大家三三两两躲(duǒ)在库房外的阴凉处,一边吃一边聊。
12个日结工里,还有一个(yígè)和小林一样利用暑假打工的(de)女生。仅仅一上午,她此前对“马驹桥(mǎjūqiáo)”和“零工”的所有想象就(jiù)被颠覆了。“这样挣钱实在太不容易、太不值了。”女生说,等这天结束她就会离开马驹桥。
像这样“一日游”的(de)劳动力,王佳杰不是第一次遇上了(le)。做中介这几年,他见过无论刮风下雨每天(měitiān)早上6点准时出现在商业街上的人(rén),见过干了一上午就要走的人,见过从打零工干到当领班的人,也见过干活中途要求加钱的人……“在马驹桥,碰到什么样的人都不奇怪。”
小林听从了罗华(luóhuá)的(de)建议,尽量选轻的货物(huòwù)分拣,只是到了下午,机械劳动带来的身体和心理上的双重疲惫感还是拖慢了他的工作速度。最后几个小时,他也被安排去打扫卫生了。
保洁工作环境差了些,但不再计件和赶时间。小林松了口气,不过跟他一起被“末位淘汰”的一位日结工却因此感到有些羞愧(xiūkuì)。据她说,自己此前在马驹桥一家小超市(chāoshì)做收银员(shōuyínyuán),因为工作熟练很受老板赏识。不久前超市停业,为了生计她只能先做些(zuòxiē)零工过渡。
“干活干到倒数(dàoshǔ),不觉得不好意思吗?”小林没想到,在一个四面堆满垃圾的场合,这位连(lián)名字都不知道的工友(gōngyǒu)会对自己抛出这样的问题。
“你羡慕(xiànmù)他,我羡慕你”
在隔着口罩都能闻到的臭鸡蛋味的陪伴下,小林熬到了(le)下班时间。来接他和同伴的面包车也载来(zàilái)了新一批日结工——仓库分拣24小时作业,这是(shì)来上夜班的人。
回到早上的出发地,一天下来已算(yǐsuàn)相互认识的小林、罗华和唐政决定一起(yìqǐ)去吃饭。
以马驹桥商业街公交站旁的金马商场为起点,沿着(yánzhe)漷(huǒ)马路旧线向西北到(dào)凉水河边,这大约1公里的路程就像是(xiàngshì)“旧市场”的主动脉,两边密密麻麻的商铺,涵盖餐饮、服装、美容、数码、日用等方方面面;从街道向左右延伸的小巷子如同毛细血管,主要(zhǔyào)分布着供人落脚的旅店,从每天20元的床位到200元的单间,各种选择都有。
闪烁的灯光,嘈杂的人声,夜色下(xià)的马驹桥商业街比白天热闹了许多。如果不是随处可见的招工信息(xìnxī)和冷不丁就被迎面走来的人问一句(yījù)“夜班,去吗”,小林会觉得这里跟老家的县城没什么区别。
在罗华的带领下,三人走进了一家自助火锅店。听着汤底的咕噜声和周围食客的碰杯(pèngbēi)声,小林紧张了一天的身体(shēntǐ)渐渐放松下来。
“还是(háishì)上学的年纪,怎么(zěnme)来(lái)打零工了(le)?”早就看出小林年龄小,罗华一边吃一边询问道。得知他是勤工俭学,罗华竖起了大拇指,“小伙子有志气!”顿了顿,他又加了句,“等存够钱就别干了,趁年轻好好读书多学东西,未来才有出路”。
罗华说这话,是出于亲身体验。高中没毕业,他就外出打工,待过很多地方,干过很多工种,但文化(wénhuà)水平不够、缺乏(quēfá)一技之长,始终让(ràng)他难以获得提拔的机会。
6年前,听人说北京的马驹桥工作机会多,生活开销不大,罗华便(luóhuábiàn)辗转来了(le)这里。不久后,他成了一家工厂的正式员工,每月有近万元的收入,还交了个女朋友。眼看日子(rìzi)过得越来越好,罗华却迷上了线上博彩。输完了存款,他就四处借钱;想在赌场翻盘(fānpán)无心上班,他辞职重新(chóngxīn)有一搭(dā)没一搭干起了日结工;再后来失望的女朋友选择离开,一切又回到了原点。
听完罗华的(de)讲述,一直沉默的唐政叹(tángzhèngtàn)了口气(kǒuqì)。在马驹桥做了10年日结工,他越来越觉得自己(zìjǐ)“困”在这里了。想走,别的地方很难找到这么大的零工市场;继续留着,随着年龄增长他能找到的工作越来越少。“你羡慕他,我羡慕你。”唐政对罗华说,“你还有选择的机会,趁年轻重新找个稳定的正式工作,生活(shēnghuó)就能重回正轨”。
片刻沉默间,三个人(rén)的手机几乎同时响起,220元日结工钱到账了。罗华顺势招呼大家举杯,“来(lái),庆祝一下!” 喝着酒,看着店外往来的人,小林觉得自己与马驹桥的关系正在慢慢拉近(lājìn)。
在马驹桥商业街(shāngyèjiē)上(shàng),“新市场”的宣传横幅十分显眼。工人日报—中工网记者 乔然 摄
“总得(zǒngděi)给自己找条路”
知道附近多了个“马驹桥零工市场”时,小林已经做了好几个月(yuè)的零工。这期间他当过月饼包装工、洗碗工、冷库质检员、售楼处保安,慢慢摸清(mōqīng)了哪些工种性价比更高、商业街上哪家(nǎjiā)饭店花同样的钱能吃(chī)得更好,也曾经差点因为楼道里的高薪小广告上了“黑中介”的车。
一开始,是有工友在议论距离马驹桥商业街不远处的(de)一个废弃停车场正在施工;不久后,小林在街边陆续(lùxù)看到了“新市场”的宣传海报。听去过那里的工友说,新市场里有专门的岗位对接区和(hé)(hé)务工人员(wùgōngrényuán)休息区,入驻了“验明正身”的人力资源机构(jīgòu)和劳务经纪人,每次“上工”要经过登记和拍照确认,还有专业人士提供法律咨询和工伤维权服务。
在(zài)我国,多地都有自发形成(xíngchéng)的(de)零工(línggōng)市场(shìchǎng),但对它的定位一直不明确。2023年12月,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发布(fābù)《关于加强零工市场规范化建设的通知》,指出零工市场是向灵活就业人员与用工主体提供就业服务的重要载体,对健全就业服务体系、优化人力资源配置、拓宽就业渠道具有重要作用。《通知》同时对零工市场规范化建设提出了具体要求。
次年5月,北京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印发(yìnfā)《北京市零工市场规范化建设实施方案(shíshīfāngàn)》,明确提出重点(zhòngdiǎn)打造马驹桥零工市场。自发形成多年的马驹桥“马路市场”自此开启了规范化过程。
那时候,小林已经攒够了到北京前设定的存款(cúnkuǎn)目标,正犹豫(yóuyù)着是就这么“日结”下去(xiàqù)还是另寻出路。“新市场”运营后不久,他决定去看看,没想到很快在那里找到了一份组装汽车配件的长期月结工作。
此后(cǐhòu)近半年时间里,小林有了规律的生活和稳定(wěndìng)的收入,更重要的是(shì)学会了与汽车相关的诸多基础知识。也是在那期间,他遇到了比自己早来几个月的陈金雨(chénjīnyǔ)——三班倒的工作难免辛苦(xīnkǔ)和枯燥,但陈金雨始终是产线上干得最卖力的人之一。“总得给自己找条路。”陈金雨说。
这让小林想起罗华曾对自己说的话。一起吃饭(chīfàn)的那个晚上过去近一年后,罗华依然一边干着日结工作一边试图在博彩中“回(huí)本”。小林渐渐明白,比要不要留在马驹桥更重要的,是为什么(wèishénme)留下或离开。
以毕业为契机,小林(xiǎolín)离开马驹桥回到了山东老家。现在他暂时靠货物运输谋生,偶尔会兼职帮人修汽车(qìchē)。有了在汽车生产厂工作的经历,他想存一笔钱(qián),再学点技术,未来开一家汽车维修店。
在去年的年终考核中,陈金雨如愿获得了(le)他所在产线的第一名,迈出了晋升管理岗位的第一步。不过,陈金雨并不觉得这是自己唯一能(néng)走(zǒu)的路。每隔(měigé)一段时间,他就会去“新市场”转一转,收集最新的招聘信息,“看看有没有更好的就业机会”。
这天,陈金雨离开“新市场”时,天色已晚,不过仍然有不少寻找夜班机会的人在(zài)休息区逗留、等待。和“老市场”一样,“马驹桥零工市场”不分昼夜,随时都准备着(zhe)提供工作,以及(yǐjí)新的可能性。
(应受访者要求(yāoqiú),文中部分人物为化名)
更多精彩内容请扫描(sǎomiáo)二维码
来源(láiyuán):中工网-工人日报
工人日报—中工网记者 乔然 史宏宇 张冠一(zhāngguānyī)
早上5点,罗华(luóhuá)(luóhuá)在(zài)8平方米大的房间里醒来。5点40分前,他要赶到(gǎndào)距离住处约2公里的“马驹桥零工市场”。经过登记、拍照,6点一过,提前等候的接驳车会载着罗华和另外十来个人去附近的仓库,开始一天的物流分拣工作。正值(zhèngzhí)今年“618”电商大促期间,最近各个物流仓库都缺人。
马驹桥(mǎjūqiáo)(qiáo)镇地处北京东南六环边,因紧邻凉水河上的马驹桥而得名(démíng)。桥的北边,是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许多大型企业在那里开工建厂;桥的南边,就是名头响亮的马驹桥商业街。
因为地理位置优越,多年来,马驹桥(mǎjūqiáo)商业街上聚集(jùjí)了大量“趴活”的务工人员。去年5月,北京市(běijīngshì)人力资源和(hé)社会保障局印发《北京市零工市场规范化建设实施方案》,随后不久,马驹桥镇政府在距离商业街大约1.5公里的地方筹建了“马驹桥零工市场”,北京最大的零工市场终于(zhōngyú)有了正式的名字。
现在(zài)的马驹桥(mǎjūqiáo),“新市场”和“旧市场”同时运营着。对数量众多的靠“日结”工作为生的人来说,在那里,适应(shìyìng)这样的变化并不难,难的是要在日复一日的“上工”和“下工”间记得(jìde)自己最初为什么而来,又想要去哪里。
在去年新建成(jiànchéng)的马驹桥零工市场,一位务工人员正在浏览招聘信息。工人日报(gōngrénrìbào)—中工网记者 乔然 摄
“20元一天(yītiān)的床铺住不住?”
小林第一次见到罗华,就是(jiùshì)在去“上工”的面包车里。
那是2024年6月,趁着暑假和之后大半年的(de)实习期,在河北保定一家职业技术学校上学(shàngxué)的小林想打工赚学费,再(zài)攒钱给(gěi)自己买一台照相机。均价6元管饱的盒饭、40元一天的床位、200元一天的工资,和许多初到北京的务工者一样,“高性价比”的马驹桥成(chéng)了小林的首选。
与(yǔ)小林多少有些“体验生活”的目的不同,30岁(suì)那年到马驹桥(mǎjūqiáo)时,罗华单纯就是为了谋生,这也是那里来自天南地北的人最大的共同点:赚钱。
罗华还能回忆起(huíyìqǐ)自己对(duì)马驹桥最初的(de)感受:既热闹又忙乱。以漷马路旧线与兴华中街交汇处的金马商场(shāngchǎng)为(wèi)中心,挂着“人力资源”相关招牌的门面一间连着一间。中介(zhōngjiè)招工的喊声此起彼伏,从电线杆到路边的墙上再到小摊小贩的车上都可能贴着招工广告。当然,主角永远是来来往往的务工人员。在“应聘”间隙(jiànxì),大家会相互攀谈,讨论哪种工作辛苦,哪种工作工资给得多。有人兴奋地分享一天赚五六百元的“事迹”,也有人说自己已经接连好几天睡在马路边上。
就在罗华有些不知所措时,有人靠近(kàojìn)跟他搭话,“20元一天的床铺住不住(búzhù)?”后来他知道,是背上的双肩包透露了自己(zìjǐ)的情况。在马驹桥,双肩包或者(huòzhě)行李箱通常会在两个场景中出现:一个人初来时和离开时。
小林也是背着双肩包去的(de)。那时候还没有“新市场”,没用多长时间,小林就搞明白了马驹桥“马路市场”的运转模式。早上(zǎoshàng)5点起,陆续有中介在街边喊需求、报价格,等活的人要是有意向,上前聊上两三句(liǎngsānjù),觉得合适就上车。如果出现了“活少钱多”的工作,抢(qiǎng)着报名的人会把中介团团围住。年轻,看着能干、老实……按照类似的原则,中介会在最短的时间里(lǐ)选好人(hǎorén),然后人群就快速散开,流向下一个可能的机会(jīhuì)。
过了(le)上午9点,商业街逐渐(zhújiàn)安静。没有找到合适工作的(de)人大多会回自己租住的旅店接着睡觉,然后在晚上7点到9点间再次聚集——那会儿是夜班的招工高峰。
小林(xiǎolín)在学校学的是烹饪专业,出发前他的计划是最好能干与专业相关的活儿,不过马驹桥从来不是一个能让人轻易按计划行事的地方(dìfāng)。
“火锅店洗碗工,每(měi)小时20元,每天10~12小时,年龄(niánlíng)18~55岁,压三付(yāsānfù)一”“保洁零工(línggōng),8小时150元,干完即结,年龄20~65岁,男女不限(xiàn)”“汽配厂辅助生产,12小时242元,18~45岁,仅限男生,管两餐(liǎngcān)”……第一天到商业街找工作,小林(xiǎolín)听来听去、看来看去,只有一个配菜员的岗位勉强算是与自己的专业有点关系,还是按月结工资——小林知道,自己手里的余钱撑不到一个月后。
最终,小林在马驹桥的第一份工作(gōngzuò)是到附近物流仓库做货物分拣(fēnjiǎn)员,220元干10个(gè)小时。用中介王佳杰的话来说:“这个活相对轻松,早八到晚八,中间休息两小时,还管一顿午饭。”
钻进面包车,小林看到已有四五个(sìwǔgè)人坐在长板凳上等待,因为互不相识,大家都各自沉默着(zhe),这其中就有正闭目养神的罗华。
行驶了大约半个(gè)小时后,载着小林和他11个临时工友的面包车到达(dàodá)了目的地。下车(xiàchē)后,小林一边伸胳膊伸腿活动身体,一边观察着周围的环境。他发现自己身处一个巨大的仓储物流园(wùliúyuán)内,放眼望去,园区里满是同样颜色、同样风格的储存仓库。
马驹桥物流(wùliú)基地是北京六大物流节点之一,每年有超过(chāoguò)800万吨货物在这里(zhèlǐ)仓储、中转,再发往全国各地。为了保证持续、高效运转,物流基地需要大量的劳动力。这一天,小林便是其中一位。
“大家横向站好!”与仓库(cāngkù)内的(de)一位管理人员短暂(duǎnzàn)交接后(hòu),王佳杰拿起一个扩音喇叭喊道,“每个人先用手机到我这里扫描二维码,输入个人信息签到(qiāndào)、登记”。小林签到成功后,王佳杰将一张圆形贴纸贴在了他的左胸位置,并叮嘱说下班前不要撕掉,“吃午饭、返程登车都以此为凭证”。
等回到队伍中,小林才看清贴纸(tiēzhǐ)上印着的三个字:临时工。
“这个活很(hěn)好(hǎo)上手。”站在小林旁边的罗华看出他是个新人,主动给他介绍起了“经验”,“比做地铁安检员赚得多,比包装月饼轻松(qīngsōng),比在制造业流水线上辅助生产自由”。
虽然有罗华“带路”,但进入仓库后,眼前的景象还是让小林感到很(hěn)新奇:以堆放的海量货物为背景,近百位分拣(fēnjiǎn)员穿梭其间,手上不停,脚下也不停。诺大的空间里,很少听到(tīngdào)有人说话,只是偶尔有管理人员用喇叭(lǎbā)通报剩余的待分拣货物数量。
所谓货物(huòwù)分拣,就是使用手持终端PDA扫描货物、录入信息,再将其运放到(fàngdào)对应筐位。正如(zhèngrú)罗华所说,这个工作几乎没有任何门槛,搞清流程后,“上工”第一个小时,小林就分拣了200多件货物。
除了12个日(rì)结工,在仓库里忙碌的更多的是与物流企业签订了劳动合同的正式员工。他们中的一部分人的起点也是在马驹桥(mǎjūqiáo)。
在(zài)马驹桥,人们习惯把工作分为两类:长期(chángqī)月(yuè)结和短期日结。前者需要务工者在至少一个月时间里按时到岗,要是连续几个月表现不错就有机会长期留用。后者工资一日一付(yīfù)或三日一付,结了钱,劳动力、中介、企业间就算三清,然后找活、招人的流程又重新启动。
签订长期劳动合同,意味着能拥有稳定(wěndìng)的(de)收入和固定的休息日,有的企业还提供员工宿舍,缺点则是不如日结工自由。在马驹桥,对有的人来说,相比于有些“飘渺”的个人(gèrén)发展、未来规划(guīhuà),近在眼前的“想干就干,不想干就不干”的自由会显得更有吸引力。
不过,也有人早早就想要(xiǎngyào)比“签劳动合同”更进一步。后来小林在马驹桥认识了同龄人陈金雨。大专毕业后,赶着新能源汽车的(de)热潮,陈金雨在马驹桥找到了一份组装汽车配件的工作(gōngzuò)。虽然待遇不错,但(dàn)干的时间越长,陈金雨越觉得,随着人工智能技术发展,很多流水线上的工人已经或即将被机器取代(qǔdài),自己也不例外。
陈金雨所在车间的(de)领班曾经也是普通工人,因为(yīnwèi)连续三年在年度考核中位居(wèijū)前列,被破格提拔到了管理岗位。这样的先例成了陈金雨努力工作的最大动力,“我想让自己的价值高于机器的价值”。
2023年(nián)4月的一天,马驹桥一家劳务中介公司的工作人员在店门口休息。工人日报—中工网(zhōnggōngwǎng)记者 蔚可任 摄
“干活干到倒数,不(bù)觉得不好意思吗?”
上午10点(diǎn),小林开始感觉到腰疼(yāoténg),脚步也不像一开始那样轻盈。货物分拣,说到底是个体力活。小林虽然年轻,但第一次长时间重复屈膝、弯腰和搬运的动作,他的身体显然有些(yǒuxiē)不适应。
“你别看到什么就(jiù)扫什么。”一次经过小林身边时,罗华停下来低声说道(shuōdào),“多选卫生纸、零食和服饰,尽量避开洗衣液、牛奶(niúnǎi)和米面等重物,不就能省力了?”
小林还想问点什么,不远处仓库管理人员的喇叭声已经响起了,“别光聊天不干活,等会儿数据统计出来,分拣数量排名后三位的就安排(ānpái)去(qù)打扫卫生、处理垃圾(lājī)”。
即使是日结工,也有类似“末位淘汰”的(de)制度。物流仓库每天会产生大量垃圾(lājī),若是被“发配”做保洁工作,除了面对随时可能(kěnéng)扬起的灰尘,还要忍受空气中各类变质食品散发出的浓烈气味。
49岁的唐政是最早被“淘汰”的一个。他眼睛有些老花,看不清手持终端PDA上显示(xiǎnshì)的文字。“那屏幕比手机(shǒujī)的还要小不少。”唐政用的手机是在(zài)马驹桥夜市花300元(yuán)买(mǎi)的二手货,除了接打电话、微信聊天,以及最重要的在干活时扫码签到和收工钱,他基本不会使用其他功能。
在马驹桥众多的(de)生存法则中,与年龄相关的那一条从来没有(méiyǒu)变过。不管是什么岗位,同等条件下年轻人几乎(jīhū)总是优先。“年纪越大,可选择的空间就越小。”唐政说。
好不容易到了中午,与(yǔ)被当作午饭的(de)15个饺子一起到来的,是珍贵的休息时间。正值酷夏,大家三三两两躲(duǒ)在库房外的阴凉处,一边吃一边聊。
12个日结工里,还有一个(yígè)和小林一样利用暑假打工的(de)女生。仅仅一上午,她此前对“马驹桥(mǎjūqiáo)”和“零工”的所有想象就(jiù)被颠覆了。“这样挣钱实在太不容易、太不值了。”女生说,等这天结束她就会离开马驹桥。
像这样“一日游”的(de)劳动力,王佳杰不是第一次遇上了(le)。做中介这几年,他见过无论刮风下雨每天(měitiān)早上6点准时出现在商业街上的人(rén),见过干了一上午就要走的人,见过从打零工干到当领班的人,也见过干活中途要求加钱的人……“在马驹桥,碰到什么样的人都不奇怪。”
小林听从了罗华(luóhuá)的(de)建议,尽量选轻的货物(huòwù)分拣,只是到了下午,机械劳动带来的身体和心理上的双重疲惫感还是拖慢了他的工作速度。最后几个小时,他也被安排去打扫卫生了。
保洁工作环境差了些,但不再计件和赶时间。小林松了口气,不过跟他一起被“末位淘汰”的一位日结工却因此感到有些羞愧(xiūkuì)。据她说,自己此前在马驹桥一家小超市(chāoshì)做收银员(shōuyínyuán),因为工作熟练很受老板赏识。不久前超市停业,为了生计她只能先做些(zuòxiē)零工过渡。
“干活干到倒数(dàoshǔ),不觉得不好意思吗?”小林没想到,在一个四面堆满垃圾的场合,这位连(lián)名字都不知道的工友(gōngyǒu)会对自己抛出这样的问题。
“你羡慕(xiànmù)他,我羡慕你”
在隔着口罩都能闻到的臭鸡蛋味的陪伴下,小林熬到了(le)下班时间。来接他和同伴的面包车也载来(zàilái)了新一批日结工——仓库分拣24小时作业,这是(shì)来上夜班的人。
回到早上的出发地,一天下来已算(yǐsuàn)相互认识的小林、罗华和唐政决定一起(yìqǐ)去吃饭。
以马驹桥商业街公交站旁的金马商场为起点,沿着(yánzhe)漷(huǒ)马路旧线向西北到(dào)凉水河边,这大约1公里的路程就像是(xiàngshì)“旧市场”的主动脉,两边密密麻麻的商铺,涵盖餐饮、服装、美容、数码、日用等方方面面;从街道向左右延伸的小巷子如同毛细血管,主要(zhǔyào)分布着供人落脚的旅店,从每天20元的床位到200元的单间,各种选择都有。
闪烁的灯光,嘈杂的人声,夜色下(xià)的马驹桥商业街比白天热闹了许多。如果不是随处可见的招工信息(xìnxī)和冷不丁就被迎面走来的人问一句(yījù)“夜班,去吗”,小林会觉得这里跟老家的县城没什么区别。
在罗华的带领下,三人走进了一家自助火锅店。听着汤底的咕噜声和周围食客的碰杯(pèngbēi)声,小林紧张了一天的身体(shēntǐ)渐渐放松下来。
“还是(háishì)上学的年纪,怎么(zěnme)来(lái)打零工了(le)?”早就看出小林年龄小,罗华一边吃一边询问道。得知他是勤工俭学,罗华竖起了大拇指,“小伙子有志气!”顿了顿,他又加了句,“等存够钱就别干了,趁年轻好好读书多学东西,未来才有出路”。
罗华说这话,是出于亲身体验。高中没毕业,他就外出打工,待过很多地方,干过很多工种,但文化(wénhuà)水平不够、缺乏(quēfá)一技之长,始终让(ràng)他难以获得提拔的机会。
6年前,听人说北京的马驹桥工作机会多,生活开销不大,罗华便(luóhuábiàn)辗转来了(le)这里。不久后,他成了一家工厂的正式员工,每月有近万元的收入,还交了个女朋友。眼看日子(rìzi)过得越来越好,罗华却迷上了线上博彩。输完了存款,他就四处借钱;想在赌场翻盘(fānpán)无心上班,他辞职重新(chóngxīn)有一搭(dā)没一搭干起了日结工;再后来失望的女朋友选择离开,一切又回到了原点。
听完罗华的(de)讲述,一直沉默的唐政叹(tángzhèngtàn)了口气(kǒuqì)。在马驹桥做了10年日结工,他越来越觉得自己(zìjǐ)“困”在这里了。想走,别的地方很难找到这么大的零工市场;继续留着,随着年龄增长他能找到的工作越来越少。“你羡慕他,我羡慕你。”唐政对罗华说,“你还有选择的机会,趁年轻重新找个稳定的正式工作,生活(shēnghuó)就能重回正轨”。
片刻沉默间,三个人(rén)的手机几乎同时响起,220元日结工钱到账了。罗华顺势招呼大家举杯,“来(lái),庆祝一下!” 喝着酒,看着店外往来的人,小林觉得自己与马驹桥的关系正在慢慢拉近(lājìn)。
在马驹桥商业街(shāngyèjiē)上(shàng),“新市场”的宣传横幅十分显眼。工人日报—中工网记者 乔然 摄
“总得(zǒngděi)给自己找条路”
知道附近多了个“马驹桥零工市场”时,小林已经做了好几个月(yuè)的零工。这期间他当过月饼包装工、洗碗工、冷库质检员、售楼处保安,慢慢摸清(mōqīng)了哪些工种性价比更高、商业街上哪家(nǎjiā)饭店花同样的钱能吃(chī)得更好,也曾经差点因为楼道里的高薪小广告上了“黑中介”的车。
一开始,是有工友在议论距离马驹桥商业街不远处的(de)一个废弃停车场正在施工;不久后,小林在街边陆续(lùxù)看到了“新市场”的宣传海报。听去过那里的工友说,新市场里有专门的岗位对接区和(hé)(hé)务工人员(wùgōngrényuán)休息区,入驻了“验明正身”的人力资源机构(jīgòu)和劳务经纪人,每次“上工”要经过登记和拍照确认,还有专业人士提供法律咨询和工伤维权服务。
在(zài)我国,多地都有自发形成(xíngchéng)的(de)零工(línggōng)市场(shìchǎng),但对它的定位一直不明确。2023年12月,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发布(fābù)《关于加强零工市场规范化建设的通知》,指出零工市场是向灵活就业人员与用工主体提供就业服务的重要载体,对健全就业服务体系、优化人力资源配置、拓宽就业渠道具有重要作用。《通知》同时对零工市场规范化建设提出了具体要求。
次年5月,北京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印发(yìnfā)《北京市零工市场规范化建设实施方案(shíshīfāngàn)》,明确提出重点(zhòngdiǎn)打造马驹桥零工市场。自发形成多年的马驹桥“马路市场”自此开启了规范化过程。
那时候,小林已经攒够了到北京前设定的存款(cúnkuǎn)目标,正犹豫(yóuyù)着是就这么“日结”下去(xiàqù)还是另寻出路。“新市场”运营后不久,他决定去看看,没想到很快在那里找到了一份组装汽车配件的长期月结工作。
此后(cǐhòu)近半年时间里,小林有了规律的生活和稳定(wěndìng)的收入,更重要的是(shì)学会了与汽车相关的诸多基础知识。也是在那期间,他遇到了比自己早来几个月的陈金雨(chénjīnyǔ)——三班倒的工作难免辛苦(xīnkǔ)和枯燥,但陈金雨始终是产线上干得最卖力的人之一。“总得给自己找条路。”陈金雨说。
这让小林想起罗华曾对自己说的话。一起吃饭(chīfàn)的那个晚上过去近一年后,罗华依然一边干着日结工作一边试图在博彩中“回(huí)本”。小林渐渐明白,比要不要留在马驹桥更重要的,是为什么(wèishénme)留下或离开。
以毕业为契机,小林(xiǎolín)离开马驹桥回到了山东老家。现在他暂时靠货物运输谋生,偶尔会兼职帮人修汽车(qìchē)。有了在汽车生产厂工作的经历,他想存一笔钱(qián),再学点技术,未来开一家汽车维修店。
在去年的年终考核中,陈金雨如愿获得了(le)他所在产线的第一名,迈出了晋升管理岗位的第一步。不过,陈金雨并不觉得这是自己唯一能(néng)走(zǒu)的路。每隔(měigé)一段时间,他就会去“新市场”转一转,收集最新的招聘信息,“看看有没有更好的就业机会”。
这天,陈金雨离开“新市场”时,天色已晚,不过仍然有不少寻找夜班机会的人在(zài)休息区逗留、等待。和“老市场”一样,“马驹桥零工市场”不分昼夜,随时都准备着(zhe)提供工作,以及(yǐjí)新的可能性。
(应受访者要求(yāoqiú),文中部分人物为化名)
更多精彩内容请扫描(sǎomiáo)二维码
来源(láiyuán):中工网-工人日报





相关推荐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快抢沙发吧~
你 发表评论:
欢迎